带钢镀锌量增重表,镀锌带钢重量计算公式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带钢镀锌量增重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带钢镀锌量增重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钢格板承载力如何计算?
钢格板的承重力计算公式: Wt=(b1t1N1+b2t2N2+2b3t3)ρμ 式中: Wt—钢格板重量,g/m2 t1—负载扁钢宽度,mm b1--负载扁钢厚度,mm N1—每米钢格板中负载扁钢条数 t2—横杆宽度,mm b2—横杆厚度,mm N2—每米钢格板中横杆条数 t3—包边扁钢宽度,mm b3--包边扁钢厚度,mm ρ—材料密度,g/mm3 钢材密度按7.85g/mm3计算 μ--表面处理增重系数 热镀锌钢格板增重按1.08计算
钢盖板每平米重量?
钢格板的重量是指经过包边和表面处理(非表面处理的除外)后的理论重量。有与包边、开孔和切口的不同,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会出现差异。在工业平台钢格板自重计算及钢格板交付结算中,统一以理论重量为计算依据。对于长度小于1m的钢格板(例如沟盖板)或者需要作特殊包边的钢格板,由于包边板的增加,重量会随着增加。用扁钢包边,钢格板长度不小于1m时,按下面公式计算钢格板理论重量:
Wt=(b1t1N1+b2t2N2+2b3t3)ρμ×10-6
Wt——钢格板重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
b1——承载扁钢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1——承载扁钢宽度,单位为毫米(mm);
N1——每平米钢格板中承载扁钢条数;
b2——横杆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2——横杆宽度,单位为毫米(mm);
N2——每平米钢格板中横杆条数;
b3——包边扁钢厚度,单位为毫米(mm);
为什么日系车在同级别车里最重,大家反而说最轻?
关于车重的问题,我以前做过一个统计。统计的范围包括美系车、德系车、日系车、韩系车、法系车以及自主品牌。由于车型比较繁杂,我限定了一些搜索条件,指标如下:
1)搜索条件:中型车、10~30万、1.6~3.0L;
2)重量包括该车型的所有版本;
数据来源单一,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和疏漏,仅作为参考。
从车重表现看,日系车谈不上同级别中最重,当然也不是最轻的。很有趣的一点是,现在各家的车重(包括自主品牌)都维持在几乎相当的水平,差距都不会特别明显。这是汽车轻量化在21世纪以来开始受到重视的直接结果,效果显著。
至于为什么日系车会给人留下“很轻”的印象,我想这和美系车以前大家总爱称它为“油老虎”是一样的意思。
早些年,日系车在抗撞击损伤和高速发飘上表现是要弱一些,比如当发生交通追尾***的时候,日系车往往更容易发生撞击变形或损坏(主要是覆盖件和发动机前舱)。而这些都会让大家觉得车不够稳重、皮实。对应过来,大家自然就就觉得车重轻了。
总之,整体而言,日系车谈不上“最重”也不是“最轻”。为什么有人认为日系车很轻,可能还是和固有印象有关。不过能肯定的是,日系车确实在轻量化上是比较激进一些,这导致一些品牌的部分车型轻量化很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日产旗下有多款车型在使用塑料尾门,而且还是奇骏和逍客这样的主力车型,虽然其他品牌也有使用,不过日产还是最为大胆的一位。奇骏整备质量为1480kg确实在同级别中算是很轻的了。我们拿奇骏和途观L对比,二者尺寸差不多,但途观L车重却达到了1570kg。
首先谢谢邀请!
聊到车子就容易产生派系争论,其中几个朋友的观点实在是让小哥不得苟同。
大家都知道日系强在发动机、电子。德系强在机械、美系适中!
日本车都车身轻,特别不安全…肯定是偷工减料导致车子太轻了。而很多开过日系车的朋友确实发现日系车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发飘,也就将信将疑的认可了,毕竟这个逻辑看起来并没有问题。大部分人都这样认为的。可真实情况了?
如果你相信了这条流言,你就被带到沟里去了。我们承认日系车高速发飘,但是这并不是所有日系车都这样、并不是由重量决定的。轻量化的跑车甚至不到1500千克,高速行驶的时候依旧稳健。
我们通过对比日、德、美三大主流合资车系代表车型的数据统计,用事实来打破流言。
在最具代表性的中级车对比中,雅阁比迈腾和美系的君威都要重不少,数据证明在讲究轻量化的当下,日系车并不比德系、美系轻。
在这三个代表性比较强的主流级别里,日系车的重量不但不是最轻的,反而可以说是最重的,这就打破了老司机所说的“日系车因为偷工减料导致车身很轻”的言论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带钢镀锌量增重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带钢镀锌量增重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oyingsteel.com/post/3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