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钢贝氏体马氏体图片,马钢螺纹钢符号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螺纹钢贝氏体马氏体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螺纹钢贝氏体马氏体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贝氏体和马氏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对于黑色金属而言,奥氏体:为单一的面心立方结构,碳及合金元素溶解是面心晶格(γ铁)的孔隙之中,其奥氏体转变温度或存在温度与合金成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出现的奥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碳在低温体心立方结构铁(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形成温度在Ms点以下,主要是存在孪晶结构而不是位错,中脊表现的特别明显。由于转变过程中没有碳及合金元素的扩散,所以其晶格为畸变状态,虽然说是立方结构,但晶格常数不同,不论是组织还是性能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只有通过高温回火,逐渐达到稳定。
特点:硬度高,不稳定。
贝氏体:应该说是碳在低温体心立方结构铁(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由于在组织转变过程中碳及合金元素存在短程扩散,饱和度比M体要小,晶格常数比也小很多。此组织由美国Bain先生发现,所以叫贝氏体。
特点:韧性明显高于M,硬度但低于M,性能比较稳定。 三种组织,奥氏体与M、B很容易区分,但M和B区分主要是观察针的分布情况和中脊内结构,是很困难的,有的资料标明组织的含量,实际是不能应用到检验和生产过程中。
贝氏体;奥氏体钢等温淬火后的产物。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在硬度相同的情况下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明显优于马氏体,可以达到马氏体的1~3倍。
马氏体;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四者均是材料的组织名称。其中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贝氏体与马氏体哪个好?
马氏体强度和韧性都比较好
贝氏体是 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之分。 上贝氏体铁素体条比较粗大,碳过饱和低。呈羽毛状,强度硬度低,而且比较脆 下贝氏体铁素体针细小,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强度高,韧性也好。
试比较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结构和组织有何不同?
在钢的冷却转变图中(C曲线)可以看出,贝氏体实际就是片层状珠光体,是在C曲线所在的温度范围内等温形成的.稍高温度位置产生的是"上贝氏体"一般呈针状,在稍低位置产生的叫"下贝氏体",一般呈羽毛状.贝氏体的机械性能比较好. 而马氏体是在C曲线以下,以温度的降低为动力(非等温)产生的.是碳在a铁素体中的过饱和形态,一般呈板条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螺纹钢贝氏体马氏体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螺纹钢贝氏体马氏体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oyingsteel.com/post/55411.html